其實治療交叉綜合症的方法是很簡單的,只要把過緊的肌肉伸展放鬆,另外把過弱的肌肉強化,這樣便能夠回復肌肉間的平衡,使身體姿勢回復正常,一切痛楚便自動消失。
----------------------------------------------------------------------------------------------------------
上交叉症候群
患者常出現頭痛、頸痛、肩痛和上背痛,嚴重時更會出配上肢痺痛。
特徵:頭部前移(側面看頭會在肩膀前方,也就是俗稱的烏龜脖)、圓肩、中背部(胸椎部位)後曲增加、頸椎的自然彎曲減少或消失、肩胛骨聳起。
頭部前移(烏龜脖)
上頸部延伸,頸部位置不正確,此時為了要保持視線朝前,還會讓我們的頭變成後仰、下巴抬起的姿態。
如此一來會導致:頸後肌群(枕骨下肌、肩胛提肌、上斜方肌)長期緊繃,後背上方,頸椎末端處攏起,且有贅肉堆積。下巴長期處在延伸拉長的狀態,下壓的力量不足。
上交叉症候群治療的筋膜線
1表前臂線↑---胸大肌
2側線↑---胸鎖乳突肌
3深後臂線↑---提肩胛肌
4表後臂線↑---上斜方肌
5後表線↑---枕骨下肌群
6前深線↓---深層頸椎的彎曲肌群
7表後臂線↓---中與下斜方肌、菱形肌
8螺旋線↓---前鋸肌
上交叉症候群
1緊繃肌肉群〈Tightness Muscle〉又稱張力型/姿勢型肌肉群〈Tonic/Postural Muscle〉:上斜方肌、提肩胛肌、胸大肌、胸鎖乳突肌、枕骨下肌群
2無力肌肉群〈Weakness Muscle〉又稱相位型〈Phasic Muscle〉:菱形肌、前鋸肌、深層頸屈肌群、中&下斜方肌
----------------------------------------------------------------------------------------------------------
下交叉症候群
患者常出現下背痛、膝痛,嚴重時更會出現下肢痺痛。
下交叉症候群的特點是肌肉不平衡導致的姿勢不平衡。過度收縮與緊繃的肌肉包括腓腸肌、比目魚肌、髖屈肌、膕肌、內收肌、括筋膜張肌及梨狀肌。
過度放鬆或與軟弱無力的肌肉有臀大肌、臀中肌、腰方肌、腓骨肌及腹部肌群。這樣的不平衡結果造成髖關節彎曲及代償性的腰椎過前凸,因而傾向於使髖關節和下背部承受過度的應力而產生疼痛。
下交叉症候群治療的筋膜線
1後表線↑---髂腰肌、豎脊肌、腰方肌、膕繩肌
2前深線↑---髂腰肌
3前表線↓---腹直肌、腹斜肌、腹橫肌
4側線↓---臀大肌、臀中肌
下交叉症候群
1緊繃肌肉群〈Tightness Muscle〉又稱張力型/姿勢型肌肉群〈Tonic/Postural Muscle〉:髂腰肌 (iliopsoas)、 豎棘肌 (erector spinae)
2無力肌肉群〈Weakness Muscle〉又稱相位型〈Phasic Muscle〉:腹肌 (abdominals)、 臀肌 (gluteals)、 膕繩肌 (hamstr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