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負利率、經濟不景氣、停滯性通膨…等議題,佔據了許多媒體的版面。但如果仔細來看,發表意見專家的看法,卻有相當的南轅北轍。一位朋友就很困惑地來問筆者的意見。
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非常多的「專家」,提供不同的投資建議:有的人認為通膨問題將日益嚴重,應該投資「抗通膨」的能源或黃金等產業;也有的人則堅信各國央行為了對抗物價上漲,會採取升息的手段,現階段「負利率(物價上漲率—銀行定存利率)」的狀況會有改善。
另外,儘管這次物價上漲的主因是石油、礦產與原物料的大漲所造成,但是,有「金融巨鱷」稱號的投資大亨索羅斯(George Soros)指出,油價飆升,主因還是在於投機炒作,油價泡沫正在成形,未來可能導致股市大崩盤。
索羅斯還將目前的狀況,拿來和1987年股市崩盤相比。他表示,當時資金突然大量湧入投資組合保險市場,就像現在熱錢湧入原油期貨一樣,一旦投資機構轉手出脫,就會造成市場崩盤。
根據美國參議院商業委員會上周取得的數據顯示,今年湧入商品指數投資市場的金額已經高達2600億美元(約7.8兆元台幣),5年內暴增18倍。
在2003年同樣商品的投資金額,卻只有130億美元(3928億元台幣)。
而就在這幾天,不論是原油或是部分農產品期貨價格,都有大幅回檔的情況。因此就有市場人士預估,原油價格可能會在兩個月內「破百」,美元也可以一反過去的貶勢,上漲5%左右。
不過,在當今市場意見分歧之下,筆者綜合了一些專家的說法,整理出一些重點與眾多讀者分享:
一、傳統抗通膨投資工具並非現階段的萬靈丹。通貨膨脹、停滯性通膨,與通貨緊縮時期適合的投資標的完全不相同。以通貨膨脹為例,因為錢會越變越薄,所以「借錢」會比「保有現金」或「借別人錢」要划算。同時,抗通膨的「保值商品」(像是黃金、房地產等實質性資產)越具有投資價值。
但是在通貨緊縮時代,狀況就完全是顛倒過來的。實質資產(例如房地產)的價值將越來越便宜,所以,持有現金才是王道,如果有能力「借錢給別人(持有債券,特別是零息債券)」,未來獲利將更大。
但如果是「物價漲,經濟成長率反跌」的停滯性通膨,投資人也不可能「投資什麼,就賺什麼」,並且靠著「抗通膨概念產業」而投資獲利。所以,一窩蜂地投入所謂原物料、能源、房地產等產業,很有可能在「賺不到比固定收益商品高的收益下」,還產生更大的虧損。
二、投資困難度增加,非專業投資人應避免單押某一市場或產業。現階段無論是在選擇市場或商品的困難度上,都比與單純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時期,要來得高出許多。
寫過兩本與石油有關,同時大賣的作者Stephen Leeb曾經在《石油衝擊(The Coming Economic Collapse)》一書中,再三告誡過投資人:在高通膨下,只有某些類股會有優異表現,整體大盤的投資報酬率會很差」,因此,他極端建議投資人避開「指數型投資(指數型基金、大型股基金或任何反映大盤的其他投資工具)」。
只不過,在市場大環境不同,專業投資機構也都摸不清楚「該如何投資」之際,一般投資散戶想要靠著「投資精準」而獲利,將會是難上加難。所以筆者建議投資人:除非是道行很高的專業投資人,一般民眾與其因為猜錯而遭受極大虧損,還不如老老實實地做到「儘可能分散投資」的模式,至少不會有大幅虧損的情況發生。
三、現階段沒有所謂的「最適現金(或定存)持有比率」的問題。每位投資人應該根據自己的投資專業判斷力與風險承受度,決定能夠做多麼積極或保守的投資,而不是單純以「現金2,基金投資8」或「現金8,投資佔2」來做過於簡略的劃分。
特別是在投資前景渾沌不明之下,不是大幅投資就一定可以打敗通膨,也不是最保守就一定沒風險。投資人只能在眾多投資工具選項中,挑一個「風險是自己能接受的低,報酬比其他工具要較高」的標的。
事實上,就因為未來市場變數仍多(一方面是投資方向與標的未定,中年上班族也可能會在經濟不景氣中,面臨失業的困境),民眾手中擁有較多的「緊急預備金」,也是比較保險的做法。只不過,這裡的「緊急預備金」是否一定要用現金持有?或者是承做天期要多長?…等問題,可以因人而異。
四、利率有可能上揚,固定收益型商品不見得比積極投資差,但重點不是現在去「搶買」,而應該是「伺機而動」。這陣子許多銀行、保險公司等,都在發行以高利外幣計價的保本、保息商品。
筆者對這些商品沒有特別的偏見,只想在此提醒廣大投資人—市場利率提高(代表越慢存錢越有利),與美元匯率走強(代表這一陣子炙手可熱高利貨幣的獲利,可能因為貶值而產生匯損)的可能性。
筆者的意思並不是鼓勵讀者去存定存,而是在沒有其他更好的投資工具之下,與其產生投虧損,讓資產增加的速度變成負數,還不如老老實實地獲取最基本的「市場無風險利率」。
不過,就算目前市場上呈現「負利率」的狀態,投資人也不要急著將固定收益型商品解約,轉而進場大肆投資。因為許多商品解約都有不少的費用或成本,所以,千萬不要將定存或是舊保單做解約,再去買新保單或存高利存款,而是以手邊新增的現金為主。
特別是在「銀行利率條件或是投資報酬率會越來越好」的前提下,民眾最好是選擇「機動利率」,而不是「固定利率」的定存,也不要跟著別人搶進「現在看起來可能高一些,但與未來相比卻可能遜色」的固定收益型商品。此外,期間也不能太長,這樣才能機動享有較高的收益空間。
至於其他號稱「保本、保息」的商品,投資人必須確認是100%保本加上保息(在此是指「本國貨幣」而非「外幣」,因為投資在由外幣換成台幣的過程中,有可能發生匯兌損失),否則寧可不碰。
五、想要投資「抗通膨」商品,不同人要採取不同的策略。儘管市場上預期抗通膨商品大跌的機會不小,但是在市場未找到投資新標的之前,相關商品價格仍將維持在高檔。對於已經投資這些產業的人,應該要開始慢慢找賣點(漲時要賣),而對尚未投資而想長期投資的人來說,急跌才是最好的進場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