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常識(1)
初入門的山友,常為出門的裝備傷腦筋,在此就簡單的介紹一些基本裝備供大家參考。
健行鞋、襪
以台灣的登山型參而言,大部份的百岳高山縱走或中級山路線,是用不著穿全硬底式登山鞋,健行鞋之選購取決於使用之方式和目的,以及腳型的寬窄;首先看看腳型,一般而言東方人是屬顧寬腳型居多,國內市已經有進口較寬的鞋型。健行鞋又有厚重及輕便之分,如果是高山縱未或一般重裝行程,全皮、半硬底又裹覆一層GORE-TEX為首選,若是考多用途且適合平時郊山穿,一種皮革及CODURA材質混合的輕便健行鞋亦可供參考,襪子的選擇原理和戶外「三層理論」相類似,首先是一層排汗內襪,再來是外加一層絕緣或提供保暖舒適性的厚襪子(當雙M這是指高山穿著),一般中級山著較厚之棉襪即可。
睡袋在所有登山活動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裝備,尤其以台灣特殊濕冷的登山環境而,一個好的睡袋不僅提供登山者溫暖而舒適的睡、提供體力快速恢復,在心理理層次上有備無患更可以提高登山者安全的信心。睡袋之所以能夠保暖,原理在於其內部填充物與外界冷空氣絕緣的效果。長久以來天然的羽毛無疑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而人造纖維材質之所以不斷推陳出新且廣泛被採用,其遇濕仍能保暖及杓壓力抗撕扯之特性是廣為考慮的重點。睡袋保暖與否除本身之填充材質因素外,睡墊與地面隔絕效果和睡袋表層布功能也會影響保暖程度。
大背包
大背包依照外形可分為內架式(即俗稱直式背包)及外架式(俗稱鋁架背包)兩大類;直式背包主要依賴背包內部靠近使用者背脊的架子支撐,其內架會隨使用者骨骼而彎曲,只要打包得當,整個背包重心會隨使用者移動,十分符合人體工學設計。鋁架背包表面積龐大且打包不良,往往一負重就令人腰酸背痛,更別說是鑽箭竹林或穿越其他困難地形了!較不適用於登山(攀爬)或長程縱走,但是命架背包隔間良好且大小口袋甚多,整理打包起動備來十分方便是其優點。使用大背包一定要有防雨、水的措施,可加罩防了背包套或在背包內作防水處理。
雨具
當然以GORE-TEX為首選,若經費不許可,較厚之機車衣(小飛俠)亦可。
衣服
近年來由國外發展出一套「三層理論」的戶外服裝系統,藉由此系統表裡互相增減搭配,可以應付各式各樣不同的天候類型。
【排汗層】:又稱基本層,一般人稱之為P.P排汗內衣,透過特殊的化學纖維處理,人體內經由運動造成的大量汗水不會附著在衣服的貼背處,而是傳導散發到衣服的表層,所以能夠讓穿著者有一種乾爽的感覺。
【保暖層】:又稱中間層,這一層主要的功是隔離人體和外界冷空氣直接接觸,避免寒冷甚至於失溫的情況發生。保暖層在市場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於POLARTEC系列pile防寒衣,此外,羽毛衣也可搭配在pile外層以達到最佳保暖效果!
【阻絕層】:位於三層系統的最外層,直接抵禦外界的風雪和暴雨,最理想的莫過於一層防水又透氣材質的外衣了!GORE-TEX及其他防水又透氣材質雨衣都是十分理想的阻絕層,另外有一類質輕、抗風透氣卻不完全防水的風衣也是阻絕層不錯的選擇。
登山褲的選擇也是一大學問,儘量避免牛仔褲或厚重棉質製成的褲子、重量和遇濕難乾往往是登山活動中最怕遇上的麻煩,耐磨、快乾的運動褲是最經濟實用的選擇。
登山常識(2)
高山病
高山病形成的原因是由於高度愈高,空氣愈稀薄,氣壓就愈低,因此人體所需要的氧氣壓力也隨之降低,但是人體所需要的氧氣含量仍然不變,為使血液中維持人體所需之含氧量,故必須增加紅血球之含量需要幾天的時間,因此在剛進入山區時,會因為高度突然增高,人體來不及適應,而產生體內氧氣供應不足的情形,高度愈高,過渡時間愈短,產生的反應就愈劇烈,這種生理度應一般稱為「高山病」。
高山病的症狀有:嘔吐、耳鳴、頭痛、呼吸急迫、食慾不振、發燒、睡意矇矓,嚴重者會出現感覺遲鈍、情緒不寧、精神亢奮、思考力、記憶力減退、聽、視、嗅、味覺異常、產生幻覺等,也可能發生浮腫、休克或痙攣等現象。預防的方法有:登山上升的速度不宜太快,最好步調平穩,並配合呼吸,同時要視坡度的急緩而調整,使運動量和呼吸成正比,尤其避免急促的呼吸上升的高度應逐漸增加,每天攀爬的高度應控制,以適應高山氣壓低,空氣稀薄的環境。行程不宜太緊迫,睡眠、飲食要充足正常,經常性地作短時間的休息,休息時以柔軟操及深呼吸來加強循環功能及高度適應,平常應多體能訓練以加攝氧功能。高山病的急救方法:給氧及降低高度是最有效的急救處理,若有休克現像,應優先處理,注意失溫及其他併發症。立即休息,將病患移至無風處,若疼痛嚴重,可服用鎮痛劑止痛。如果仍不能適應,則需降低高度,直到患者感到舒服或症狀明顯減輕之高度為止。一般而言,高山病患者降低至平地後,即可不藥而癒。雖然如此,嚴重之患者仍需送醫處理。
抽筋
抽筋發生的原因是由於登山時過度地運動或姿勢不佳,而引起肌肉的協調不良,或因登山時或登山後受寒,體內的鹽階大量流失,因而致使肌肉突然產生非自主性的收縮。抽筋的症狀有患處疼痛,肌肉有緊張或抽搐的感覺,患者無法使收縮的肌內放鬆。急救的方式為拉引患處肌肉,使患處打直,輕輕按摩患處肌肉。補充水分及鹽分,休息直到患處感覺舒適為止。
登山常識(3)
山難的成因與防治
山難的成因可概分成為: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及地形因素
『自然因素』
1.強風豪雨 2.閃電迅雷 3.濃霧 4.地震 5.冰雪 6.天火。
『人為因素』
1.領隊或鄉導員的經驗與能力不足。
2.計劃不夠慎密、時機不適當、資料蒐集不全。
3.隊伍中新人老手實力不均步調不一。
4.行動超出原訂計劃。
5.過於自負、大意忽、判斷錯誤、恐懼慌張。
6.缺乏登山常識和應變能力。
7.過度勞累體力透支、疾病猝發。
8.無妄之災,被伙伴拖累。
『地形因素』
1.懸崖峭璧、風口瘦稜、碎石陡坡、深潭流、倒木棧道困難地形或障礙造成墜落滑倒之意外。
2.箭竹密林與芒草遼原或溪谷亂石,路徑曲折路標模糊令人困擾心慌而迷失方向或滑落、 刺傷等不幸。
山難發生的類型原因與急救處理實務
1.墜崖跌落 無論死亡與受傷次數均居首位,肇因岩壁濕滑崩坍、棧道等困難地形或障礙造成墜落滑倒之意外。
◎緊急處理之道:迅速到達出事現場檢查傷患傷勢,止血並固定勿輕易移動身軀視傷勢與裝備及能力來決定離現場,雖然無生命危險但無法脫困,應做防濕寒的措施。
2.迷途失蹤 我行我素單獨行動者、經驗與能力不足者、嚴重脫隊者,誤入歧途又無自救求援能力。十分之三因虛脫失溫因死亡。
◎緊急處理之道:冷靜觀察路徑與尋找路標勿慌張急走,原地待援吹哨子、敲擊枯木或尋避風乾燥處起火生煙、於天色漸暗前架設簡易克難帳做過夜的準備。離開棲息處應沿路留下明顯標記。
3.濕寒失溫 風雪受阻、颱風侵襲、橫渡溪河、滑落淵潭、穿越箭竹草叢、裝備不足、經驗不夠……等原因。
◎緊急處理之道:衣褲嚴重浸濕勿急迫趕路應尋遮雨避風處更換衣物生火取暖、喝熱飲驅寒並補充熱量、裝備不足勿摸黑趕路依地形緊急紮營,樹洞岩穴箭竹堆皆可避風檔雨。無法生火時應穿上所有衣物套上睡袋或大塑膠袋與大背包可防失溫。
4.落石擊傷 高山岩層風化剝落十分嚴重,颱風豪雨或地震後最易發生山崩落石,強行登山者因判斷錯誤又輕率通過危險區域遲早中獎。
5.疾病發作 宿疾復發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肝炎、骨潰瘍、羊癲癇、骨折舊傷等,突發性如抽筋扭傷、感冒發燒、雪盲、高山病、肺水腫、急性盲腸炎、食物中毒等。
6.動物傷害 毒蛇、毒蜂、山豬、黑熊、螞蟥水屋等意外。
7.溺水 滑落深潭、溪水爆漲、水性不佳、經驗裝備不足。
總之要防止山難的發生,登山前的準備絕不可少,不止於蒐集一些詩意篇篇的文章與美不勝收的圖片而已,舉凡天候氣象判讀、地形地質研究、動櫝物生態至登山行政教育、登山糧食與營養分配、裝備器材的認識與使用、登山醫學與運動生心理學、登山環保與道德觀念,皆應涉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