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來扯投資型保單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04, 2007 12:06 pm
chengpercy
轉貼至http://blog.lester850.info/archives/2007/06/08/501/

來扯投資型保單
其實本名叫做「變額壽險」,是壽險,並不是給無保險需求的人拿來投資賺錢用的。


首先,我們知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如果有這麼一天某人得某種罹患率只有萬分之一的病,需要立即支出一千萬醫療費用,他家人可能一時拿不出這筆預算,只好四處借錢,付出讓生活陷入困境的代價換取這人的生命;如果好巧不好剛好他又是這個家庭唯一的經濟來源,那這個家庭等於是直接被打入地獄,瞬間負債千萬又沒有收入。那如果當初就有一萬個人先講好,每個人先出一千塊錢放著,如果這批人當中有一個生病了就拿這筆錢去負擔其醫藥費,那最起碼出事的人家裡就不會馬上陷入危機。

保險基本概念就是這個(當然現在操作上並沒有這麼簡單),花安心錢降低未來風險來臨時的負擔。由此來看,保險費用歸於沉沒成本,如果很幸運的並沒有出事,那保費就是丟到水裡,或當作是拿來救濟別人。

雖然大部份情況下這是拿不回來的支出,但我們總不會希望自己是那個出事需要領取理賠的人。

問題就在台灣人過去普遍並沒有這種觀念,說到花錢買安心就會想說「我這錢丟下去如果沒被理賠到,好像我吃虧了」。對無形的服務不帶有有價概念,所以以前人不太瞭解保險的重要。而那時的保險業對這種現象,似乎多半採取了欺騙的話術手段來誘騙客戶,畢竟要灌輸民眾保險買安心的觀念,在業績導向的業界中效益還不如用舌頭欺騙有貪小便宜心理的人,如果有幸唬到的是老闆級的,那佣金就夠讓走路有風。

所以這一行老鼠屎比較多,這一方面是台灣人不願把保險當沉沒成本,另一方面是以前搞這行的人把名聲搞臭掉。其實這兩者也互為因果關係,因為業務老實賣客戶不想買,要賣方用「還本」做誘因才吸引得到人,於是乎各式各樣欺騙的話術繞著還本這個貪小便宜的觀念走,客戶反而樂於上當,所以就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基本上,保險產品本身多半沒有問題,只有對客戶來說合適或不合適而已。但如同投資經理人的收益來自於成交量而非替客戶投資的報酬,很多經理人在乎的是客戶多買多轉換而非客戶能否有較高獲利,保險業務的收益來自於保單佣金,因此也會有些惡質的業務用話術騙更多的人付出更高額的費用,而不是視客戶需求替他量身規劃。

至於投資型保單呢,則也是一種本身沒問題,卻因其複雜性而容易被業務用不實話術包裝騙錢的產品。

其實它正名是變額壽險,買它的人要以買保險的角度來看。壽險的特色就是保戶絕不可能是領錢的人,畢竟它的理賠條件就是保戶趴了後錢給受益人,一般人聽到會想說「啊我幹嘛要繳錢來給別人花啊?」。所以會有變額壽險的設計,並在大部份時候用投資型保單稱呼,我想應該是因為傳統的壽險很不容易賣,所以針對民眾的心理將其內容做修正。

許多民眾不能接受保險費是沉沒成本的現實,有保險需求的民眾也有買壽險但錢不是自己用的疑慮,保險公司就將原本自己全額收取民眾保費來投資,改設計成這些錢由民眾自行承擔投資盈虧,這樣民眾一方面會覺得「我現在繳的保費以後這錢還是可以拿回來,不是把錢丟到水裡」,另一方面也會說「如果我活的久,這筆費用拿去投資的收益還可以拿來當退休金花,是我自己在拿錢爽而不是我那不肖子」,這樣就能提高一些人購買壽險的信心。

不過這東西畢竟較為複雜,講起來不容易懂,恐怕賣的人自己也不太懂(特別是賣久傳統險的老資歷),且它容易被不肖業務利用花言巧語潤飾的空間不小,這也構成很多的爭議和糾紛。

最大的問題就在這個「投資型保單」的名稱,會給人一種這是跟投資股票啊期貨啊基金啊貨幣啊一樣的假象,加上它用來避開讓保費成為沉沒成本的方法,就是「拿保費去投資基金」,所以更容易讓販售者拿來說「這是一種投資獲利的工具」。

當然這樣子說並無不可,畢竟就現在的世界經濟情勢,它是很有機會讓保戶拿回比當初繳得保費外更多的報酬。只是用更嚴謹的說法,這個拿來投資的帳戶要被扣管理費、前置費用和危險保費,應該說它是一個「除了固定保障外,還提供投資管道讓保戶能利用保費獲利」的壽險單。要購買這商品的人需求還是在買保險,如果買家想要的是投資,那市面上任何一種其他的投資工具比起這個都有更優秀的獲利。

只要想想就知道,天底下哪有那麼好的事情?又可以有高額獲利又可以有壽險保障的?一個好的業務員會告訴保戶這個還是壽險,只是它較具彈性也有拿保費操作獲利的空間,不會拿它跟向銀行買基金做比較。也就是它是保險業務員替一般保戶做規劃時,提供壽險的選擇之一。

實際上,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也在金管保三 字第 09602543460 號令中作了如下聲明︰

保險業務員所使用之文宣廣告及行銷話術不得以「存款」或「基金」名義招攬保險,應確實依據「保險業管理辦法」、「保險業務員管理規則」及「保險業招攬廣告自律規範」規定辦理

如果保險業務在兜售產品時向客戶用「要不要存錢」或「要不要買基金」而避談買保險的話,民眾得經檢舉向保險公司取消保單拿回全部保費,該業務亦將受罰。

而通常會把重心放在說跟銀行買基金手續費較高啊所以獲利不如買這個啊的人,要嘛就是從來沒跟銀行買過基金的外行,要嘛就是刻意的欺騙。

其實要說刻意的欺騙是有點過頭,畢竟有的時候並不是業務自己要騙人,是上司在教授他們話術的時候教了這些謊話,也就是上司唬了他們再讓他們出來唬人。這樣區主管養的下屬業績好,如果這些人出包了也可以斷尾求生,反正到時被安上騙子名稱的也只是這些很容易被免洗掉的基層業務。

其實買任何保險商品時,最重要的都是簽名的那位業務。各家產品都有優有劣,好的業務才能替客戶做正確的規劃,他們要能分析自己賣的產品的特色及優缺點,而不是單純說公司主推什麼就叫你買什麼,或是光講自家產品多好多好卻不講缺點的。我們知道賣產品的人一定知道怎麼誇讚自己賣的東西,但就保險業務來講,不會講缺點的人要嘛是他故意隱瞞不說,誠信有問題的人恐怕是為了自己的佣金多寡來規劃而非按保戶需求;或要嘛是他對自己在賣的東西也了解有限,所以講不出缺點來,那他當然也不具替客戶規劃的專業能力。

對投資型保單應有的一些觀念︰

不要對前置費用耿耿於懷︰買保險當然要付保費,目前市面上產品以一年費用的90%~150%不等,請把它當沉沒成本。它的意義只是告訴保戶第一年投下去的錢只有零頭會拿來投資,其他的繳給保險公司分散風險。其實不要對這筆費用太在意,更不要對因有這筆支出所以投資報酬率會低於跟銀行申購基金低不滿。你買的是保險,是你的棺材本兼退休金,不想花這錢買保障的話就去玩基金然後燒香拜拜

業務員需出示證照︰根據規定,保險業務需考過銷售投資型保單的證照才可以賣這商品。雖然我們知道其實很多公司都有無照業務員招攬客戶然後由主管簽名的事情,但這種情況等於保戶是拿自己權益在賭博,如果有任何狀況那位簽名的人不想鳥你(他連陪同來跟你拉生意都懶,你有問題時會鳥你嗎?)那保戶就是甲賽。

投資績效絕對低於申購基金︰有的業務可能會用「我們這個轉換基金免手續費,你跟銀行買要付手續費」做理由,跟你說買這個比跟銀行買基金好。這是錯誤的。我們跟銀行申購基金的手續費大概在2%~3%不等,而投資型保單則是5%,其實轉換啊那些的手續費是早就包含在裡頭的。何況投資基金都是看長期,用投資型保單定期定額的方式投入的話一年中根本很少會做轉換,就算要轉換,跟銀行買基金只要在同家投顧公司底下轉也未必要收手續費,常有免費的情況。且銀行買基金種類多,而投資型保單則可能碰上像我們哪天想到說「啊,我想買個礦業的」卻沒這支可買的問題。投資型保單在這裡佔優勢的地方就是可以用小錢買更多支基金,可是小錢嘛,有賺也是賺小的,其實並不重要。至於風險嘛,別忘了它的投資法也是基金,你買基金賠的時候買投資型保單也會賠,買投資型保單賺的時候買基金也會賺,風險不會有差異。

勿高估投資報酬率︰有些不肖業務會說保證一年十幾趴來說嘴,還會拿一些剛買的客戶帳戶價值漲幾十趴做例子。當碰到這種招攬話術時就叫他們簽白紙黑字的聲明背書吧!其實金管會有規定投資型保單建議書最高只能設定9%的報酬率,業務不可以在招攬時對客戶用比這高的報酬率呼巄。且基金有漲有跌,買基金可以讓你賺9%的也相對有讓你賠9%的風險,所以金管會也規定建議書必須同時付上相對的負報酬率做參考,告訴你當衰的時候你也可能賠到什麼樣子。至於一開始那些帳戶價值漲幾十趴的例子,是因為第一筆投資都是年繳,用單筆投資的方法丟進去,所以會看到比較高的報酬率,像我們去查基金的績效表,上頭的那些「六個月以來報酬率」、「一年以來報酬率」也都是用單筆投資做標準,後來變成定期定額投入後績效絕對不會有那麼高(但當賠的時候你也不會賠那麼多)。雖然定期定額報酬率不好算,但像我一樣偷懶的人可以把它估計為單筆投入報酬率的約五至六成左右。一般來說玩單筆投資基金的人長期的獲利率會抓10%,所以投資型保單在長期投入幾十年下我估以6%上下的報酬率為最符合現實。看建議書的時候若以9%那個表為準的話以後會失望的。

將它視為長期投資計劃︰保險員不能用投資名義賣是因為它其實是保單,我們不能把買這個當投資是因為它有保單成本所以投資績效不如買基金。可是它對購買者而言擁有強迫儲蓄的功能,因為以後可以贖回帳戶價值,所以我們定期繳保費跟強迫自己定期存退休金是一樣的。或說與其是勞工勞退新制裡額外提撥薪資,我會建議直接去購買投資型保單,它的報酬率比較高且自由性也較大。另外,因為它的前置費用高,帳戶又是採取跟玩基金一樣的錢滾錢方法,所以如果短期解約的話等於是花錢買教訓。要買這個就要有長期持有,買到退休才領出來的打算。

危險成本︰保險公司扣的費用中最可怕的部份,也是我認為這單子適合拿來當存退休金用的主要原因。投資型保單雖名為終身壽險,但卻用自然費率法收錢,也就是說保戶每年繳的保險費還是隨年齡增加。年輕人的危險成本不高,幾百塊到幾千塊吧,但年紀大到一定程度時這費用就會開始三級跳。因此投資型保單並不適合年紀大的人持有,現在購買這單子的人也建議退休後趕快領出,把它當成「買到我65歲退休就到期的定期險」看待,以免基金的報酬率被這部份支出啃光光。

別期待還本或保本︰還本只是吸引客戶的手段,請把重點放在保費支出佔收入的比例,看會不會繳得自己負擔太重。「我跟你借一千萬,二十年後還你」這句話你看了會認為是還本嗎?不會吧?所以不應該執著這兩個字,有或沒有都不重要。

目標保費和增額保費︰投資型保單都有兩個帳戶,目標保費影響的是保額和要繳的前置費用多寡,增額保費則自保戶選擇自己額外投入,保險公司抽5%後全部投入基金。目標保費高,保額就會高,業務的佣金高,保險成本也會高。所以保戶必須衡量自己想保的保險額度多少,還有這二十年來(通常繳費期是二十年)經濟能力是否都繳的起目標保費,並可以選擇將一些錢投入增額保費中提前投資。同樣是第一年繳12萬的保費,全部當目標保費跟只有規劃最低目標保費2萬4千的差距,除了後者保險額度可能較低外,但第一年就可以投入基金投資的錢就是12000和98400的差距,二十年下來可能有25~50萬之間的收益差別。不過有的業務會因為不希望客戶選擇後者讓他們佣金變低,而刻意隱瞞兩個帳戶的事情。另外,目標保費也可以調降額度,如果經濟能力有問題的時候也可以彈性調整。

可節稅但不能避稅︰說明確點,只要保戶買它的目的是避稅的話就避不了稅,但買它的目的不是避稅的話就可以節稅。「買投資型保單可以節稅」往往成為業務銷售這單的理由,但其實不一定準確。這類單子主要有兩種理賠方案,一種是保險額度和帳戶價值取其高,如果買額度一百萬的單子但投資十幾年後帳戶裡錢超過一百萬了,那身故理賠就是賠帳戶價值,這種作法對保險公司的好處在,只要保戶的帳戶價值高過保額,保險公司就不用負擔理賠的風險,畢竟保戶死掉的話也只要把他帳戶的錢結清付給受益人嘛;對保戶而言,雖然他買的保險額度只買到自己帳戶裡賺的錢超過去為止,但之後他也不用再付危險成本,畢竟保險公司已經不用出錢賠了,總不能還跟保戶收保費吧。這種方案目前傾向於理賠可以免支遺產稅,不過無法肯定如果保險公司日後理賠的是帳戶價值的話,國稅局是否要抽稅。另一方案則是保險額度加上帳戶價值合併理賠,這種比較偏保障賠的多,但理賠金額中屬於帳戶價值的部份基本上還是傾向於課稅。這兩種情況都告訴我們,投資型保單的死亡給付是否可避遺產稅的問題屬於「視情況而定」,說它絕對不會被徵稅是不正確的。基本上只要給國稅局的感覺是買這單不是為了逃稅,應該就不會被找麻煩,而那種死前買一堆保單擺明要躲遺產稅的,一被盯上就是要繳稅。不過我覺得根本不用在乎這個,遺產稅要個人資產上千萬才需要考慮,要資產上億繳的稅才會高,一般人根本就不需要管這問題啊(只要注意一點,保險受益人領到死亡給付才可以免遺產稅,所以保單上受益人這欄請盡量不要空白)。另外買基金是利息獲利(不是本金)達到27萬才會被徵所得稅,故也不用為了怕買基金被徵稅才考慮買這個保單。只是如果是父母替子女買這種保單,拿來做一年111萬的財產贈與規避贈與稅,倒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保險成本高於定期壽險︰這是廢話,終身壽險的成本當然高於定期壽險啊 雖然定期險是一年一期,但同樣的保險額度,若買終身壽險一年要幾萬塊,定期險只要一年支付幾千塊就可以辦到。我不知道別人是怎麼想,但壽險既為提供自己身歿後減輕家族的風險,那一個人最需要壽險保障的時候其實是在成家立業到退休這段期間。在這之前跟之後沒有家小要養,人趴了會帶來的負擔也只有喪葬費用而已。所以買終身壽險其實並不建議買高保額,因為它高昂的費用只會增加自己經濟壓力(特別是剛出社會,或是幫自己小孩買),且現在規劃高保額,等自己退休後這保額又因為通膨變得其實不大了,還不如在年輕時身上只帶著棺材本,把剩的錢拿去買終身醫療險(壽險只管你死不死,年紀大病痛纏身卻死不了的風險更為重要)跟做投資。有的人會反駁說「我想買高保額以備孝順現在的父母或帶給老了後的兒孫啊」,其實不需要,你要孝順他們就去投資拿更高的收益給他們爽,或幫他們處理醫療險減輕老年人醫療支出負擔,後者的話不就叫你等退休後把保單解約掉錢拿出來了嗎?買這保單的附帶效益「存退休金」就是要讓你退休後不用變成子女的負擔啊。

選對業務︰市面上的投資型保單商品其實大同小異,不管是跟哪一家公司買其實都差不多,所以要買的話要挑業務而不是挑公司,除非你特別喜歡或特別討厭某間公司。保險業是門檻非常低的行業,因此就算是同一公司,業務品質優劣差別很大,就算是同一個通訊處的同事,也可能有能盡量站在客戶角度想的好業務跟老是發明騙人話術吹牛皮的爛業務。選擇「能長期提供服務」(選到的業務再好,很快就陣亡的話不知道會換誰接手,接手的碰上爛人就慘了)、「能保持熱忱」(一般的保單就是碰上理賠事件時能耐心替客戶爭取最大利益,投資型就是至少每季有績效很糟糕的基金時提醒客戶一聲)、「具備基本理財知識」(非常基本,甚至不用懂停損點,連複利觀念都沒有的人,自己都可能會被話術騙,要怎麼告訴人家理財)、「能分析自家產品特性優劣」(只有對產品了解深入且很有良心的業務才敢對客戶說自家產品在什麼情況下適用、能幫客戶做最好的規劃)的業務,才是最重要的。

我個人覺得一種好的搭配方式,是年輕時可以為自己購買一張月繳兩千三千的投資型保單,維持個一百萬兩百萬的保額就很夠了。如此自己若趴了後理賠的錢就當棺材本,不會造成他人負擔。如果能活到退休的話就把錢領出來當自己退休金,不要當那種跟小孩靠北要他們幫忙付生活費的老頭。至於結婚成家生小孩至退休這段期間呢,因為自己是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如果掛了那全家經濟可能陷入危機的,就每年加買定期險把保額拉上去,看是要拉到幾百萬還上千萬都可以。所有的投資理財方法都是用在閒錢上的,操作上不要讓它成為本身巨大的經濟負擔,也不要用貸款的方式做這方面操作,才是重點。

至於儲蓄險?It sucks。現在這個美帝當大王的時代,發生世界大戰的可能性比以前低好幾倍,最大的威脅不是世界強權互種香菇,最多只是幾棟大樓會不會被飛機撞而已。世界和平代表的就是全球經濟很難不往上成長,這就表示雖然買基金仍有風險,但大多數情況就是會賺。儲蓄險存在的目的根本只是給那些只會存定存的保守死硬派一個選擇而已,或說只是不想被說保險公司歧視他們讓他們沒東西可以買,他們根本不懂理財或連一點小風險都不敢承擔,也就是註定別想賺大錢的類型。何必跟那些只懂得把錢丟定存,然後連利息都不會算的人一般見識?儲蓄險的收益只能跟定存比,在這個大家都該學怎麼錢滾錢的時代,只能跟定存比的東西幹嘛要買?老實說,只要投資型保單不是基金亂選然後從來不關心,不然退休金要存的比儲蓄險少是天方夜譚(就算是衰到極點也不可能,因為衰到極點就掛了,掛了就有死亡給付,其實還是有高收益)。

何況賣儲蓄險其實有兩種。一種通常會在話術說用「每月繳XX元,幾年後領回XX%」,我們說這種連年利率多少都不敢講,擺明要用複利的方式來混淆客戶想法,根本就是心虛對吧?年利率3%的帳戶,存100塊錢十年後會變成134.39元,存二十年後則是變成180.61元,時間越久錢滾錢效應越大,而且對話術來講,講說20年利息80%也比一年利息3%大聲,雖然這兩個其實是一樣的。投資型保單業務敢估一年5%報酬,但賣儲蓄險時卻對年利率避而不談,一看就知道這裡是它的弱點。碰到賣這種的,不需要聽任何分析,只要問業務它的內部報酬率是多少就好,知道這個數字我們就可以輕易瞭解這單子該不該買。

另一種就是搭配海外貨幣,像現在很多公司跟銀行都在推的紐幣定存或澳幣定存。其實我們一想,外幣定存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還是低風險投資?屬於高風險吧,我們不都說那些買美金或歐元賺匯差的途徑風險高嗎?那麼,就算這些紐幣澳幣的案子有做最低報酬率保證,也是因為「它們本身匯兌的風險極高,如果連本身的報酬率都有風險,那誰會買」。以紐幣來說,現在的匯率兌台幣是1:24,屬於高點,就算六年後八年後十年後有保證最低報酬率50%,如果那時紐幣跌台幣漲變成1:18,一來一往搞不好換回新台幣報酬率還是負的。對這種匯率波動大的貨幣,匯差的風險有時候可以跟期貨比。買個儲蓄險結果投資的風險還比買投資型保單大,不是很怪嗎?